
提及中国远征军,近年来,诸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中国远征军》等影视作品的问世全国十大配资,使得这支军队逐渐为公众所熟知。
远征军中,诸多将领声名显赫,如孙立人、郑洞国、杜聿明、戴安澜等。戴安澜于入缅初期便英勇捐躯。而在战事后期,杜聿明、孙立人、郑洞国等将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孙立人被誉为“东方隆美尔”,网络上关于他的赞誉颇多,其中不乏过誉之词。然而,剥去这些网络上的光晕,孙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其功绩历历在目。
孙立人在行事风格上与同僚们迥然不同。在参与缅甸战役的过程中,他曾经采取过一次颇具胆识的行动——那是他公然违抗了上级指挥官杜聿明的指令,擅自将部队撤退至印度。正是这一果敢的抗命之举,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远征军士兵的生命。
一、孙立人其人
相较于众多隶属于黄埔系的国民党军王牌部队将领,孙立仁的背景与众不同,他归属于海归派别。
展开剩余89%孙立人,庐江县金牛镇之人士也。自幼年七岁起,便拜宋执中为师,踏上求学之路。随父迁往青岛后,于九岁那年踏入德文小学,开启了他的学习生涯。1913年冬日,因清华学校招生之故,孙立人重返故里安庆,应试报考。凭借卓越的成绩(在千人考生中独占鳌头),他于次年正式踏入清华学校的殿堂,开始了新的求学旅程。
他的经历,就是读书素材。
至1924年,孙立人顺利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并凭借卓越才能获得公费留学的资格。他赴美国Purdue大学(该校乃著名国立大学,为十大联盟创始成员及美国大学协会会员,享有“公立常春藤”美誉)继续深造,攻读土木工程学三年级课程。1925年,孙立人成功取得学士学位,圆满完成学业。
在加盟美国桥梁公司担任工程师之后,如同众多进步的青年才俊,面对当时中国国情,我毅然决然在任职四个月后,选择投身军旅,报效祖国。于是,我考取了被誉为与美国西点军校齐名的美国维吉尼亚军事学院(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深造。
1927年,学业有成后,孙立人踏上了欧洲之旅。直至1928年6月,他抵达了大连,乘坐海轮穿越上海,终于回到了家中。此后,他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即今日的国立政治大学,担任了中尉军训队长的职务。
1930年,我担任了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上校副总队长一职。
1932年,我调任财政部税警总团,担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当时该财政部由宋子文先生掌管。同年,“一·二八”抗战爆发之际,税警总团以第88师独立旅的编制,英勇投身战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税警总团奉命开赴淞沪会战前线,英勇作战,孙立人亦不幸负伤。翌年2月,孙立人伤愈后,再次率部投身武汉保卫战。1941年12月,缉私总队改编为新编第三十八师,孙立人荣升少将师长。
踏入缅甸境内,随即派出刘放吾团长率领113团驰援,成功解救了七千名英军,并赢得了举世瞩目的仁安羌大胜。
孙立人的生涯历程显现出其与黄埔嫡系截然不同的经历。他最初并未身处蒋介石掌控的军队之中,因此,他并不像黄埔系的将领们那般,对蒋介石既尊崇为长官,又抱持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极端忠诚。
出征异国,杜聿明等黄埔出身的将领对蒋介石言听计从,事事需请示,处处依赖中央指令。孙立人则不以为然,心中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独立思想,这为日后违抗军令的行径埋下了隐患。
二、野人山行军悲壮
野人山行军系被迫撤退。
中国远征军抵达缅甸后,初期全体将士同心协力,英勇奋战。然而,英军的失误以及缅甸人昂山等人士轻信日军谎言,为日军带路,导致缅甸局势急剧恶化。畹町、芒市、龙陵等地相继落入日军之手。面对日军即将合围的严峻形势,史迪威将军果断下令,将中国远征军撤退至印度。
1942年5月6日,杜聿明向蒋介石呈报,史迪威与罗卓英已指令其指挥部队撤退至印度境内。
蒋介石深恐军队一旦撤离至印度,将失去对其的直接掌控,同时亦疑虑史迪威将军意图从中谋取私利,因此坚决要求远征军撤回国内。
彼时,通往国内的要道密支那已被日军所占领。然而,杜聿明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直至后来方才得知密支那已被日军攻陷。无奈之下,只得改道向野人山进发。
军事绝地如何应对?
经过深思熟虑,杜聿明最终决定遵从蒋介石那令人费解的指令。
“九十六师应负责右翼掩护,并在孟拱附近构筑掩护阵地,确保主力部队得以顺利穿越孟拱以西及以北地区,进入国境,随后与敌军展开游击战。”(引自杜聿明的回忆录)
杜聿明原计划在雨季降临之前返回祖国,然而,由于敌人严密的封锁,他难以通行于宽敞的官道。最终,他只得踏入人迹罕至的野人山区。
野人山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人迹罕至。中国远征军踏入这片区域,终于成功摆脱了日军的追击。然而,杜聿明未曾预料到,野人山的险恶程度竟如此之深。
在此,我们先来谈谈野人山。据公开资料显示,野人山亦被称为克钦山区、库门岭或胡康河谷山,它坐落在我国与缅甸、印度接壤的边界地区,地处缅甸的最北端。向北延伸,便是终年积雪的喜马拉雅山脉;而东西两侧,则被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所环绕。这片区域方圆约五六百公里,是迈立开江与亲敦江上游各支流的分水岭。其中,本帕本山为该区域最高峰,海拔高达3,411米,是缅甸境内少数超过3,000米的高峰之一。
这些数据仅能表明野人山地域辽阔,海拔之高,却不足以描绘其凶险程度。不妨听听当地人的评价。在缅甸语中,这片土地被称作“魔鬼居住之地”。起初,远征军士兵对此感到困惑,直至后来方才领悟。
野人山区域地势险峻,道路蜿蜒曲折,行走其上实属艰难,行军速度因此大大减慢。正值缅甸雨季,更添变故,该地区恰巧位于迎风坡,每日饱受风雨侵袭。除此之外,长时间跋涉引发了粮食短缺,导致众多非战斗人员伤亡。
更有甚者,野人山的气候潮湿,森林茂密,毒蛇与毒虫的种类繁多,令人心生畏惧。
据中国远征军老战士郑子煊所述,那时的野人山,蚂蟥横行,毒蚊子猖獗。士兵们稍不留神,便会被它们叮咬得浑身起包。吸血叮咬虽令人不适,但更糟糕的是,毒蚊子叮咬后常引发发热等症候。不少远征军战士因此感染病毒,最终不幸病逝。
杜聿明自身亦曾在打洛遭受回归热之袭,陷入昏迷达两日之久,人事不省。这场昏迷不仅令全军陷入无首之境,更严重地延误了行军步伐。
在野人山的死亡行军中,部队的战斗减员尤为惨烈。据杜聿明将军的回忆录所述,全军历时三个月才艰难越过了这片险恶的山地,整个部队承受了极大的损失。以第五军为例,入缅作战时兵力高达四万两千人,战斗中死亡七千三百人,然而在翻越野人山的过程中,死亡人数高达一万四千七百人,最终仅余两万兵力。
此外,众多部队并未选择返国,而是转战印度,其中便包括22师。抵达印度的22师成员仅剩2000人。
杜聿明回忆道:“战事惨烈,官兵伤亡众多,前后相续,沿途尸横遍野,其状惨不忍睹。”即便多年以后,远征军的退役老兵途经野人山,仍旧忍不住泪流满面。
三、孙立人违令
孙立人并未遵从杜聿明的指令,而是在确保主力部队撤退安全之后,毅然转向,成功突破日军的重围。尽管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他坚韧不拔,最终在1942年5月27日成功走出密林,安然抵达印度。
当时,杜聿明不禁感慨:“各部队在接到命令后,均依令行动,唯有新三十八师未遵从命令,反而遵照史、罗的指令,一路西行,直至抵达英普哈尔,进而进入印度。”
孙立人有所思。
鉴于史迪威当时所处的显赫地位,尽管他身为美国人,却身负盟军在中国战区的重任,担任参谋长一职,并担任中国驻印军总司令,全权负责指挥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遵从史迪威的指挥,并无不妥之处。
再者,孙立人因其阅历丰富,深知若效仿杜聿明的行径,恐怕难免遭遇不测。
违令之举由此产生。
孙立人撤离至印度时,究竟带领了多少士兵?网络上流传的观点称,此次撤退导致大量士兵损失,实际上损失惨重,可谓得不偿失。
以实力雄厚的我新三十八师为例,自其进驻缅甸以来,除了在仁安羌的激烈战斗中有所损失外,并未遭遇大规模的战斗。在仁安羌之战中,我部阵亡和失踪者仅约200余人。即便是在撤退过程中,该部在执行掩护任务时也遭受了不小的伤亡。5月12日,阵亡人数超过200人;次日,在突围行动中,伤亡继续增加。此外,其中一团在遭遇敌军包围并经过激烈战斗后,才得以脱险,伤亡尤为惨重。总计,作战期间伤亡人数大约在2000人左右。然而,当该师顺利撤至印度后,人数锐减至仅有3000余人。
此处似乎对38师持有一定程度的微词。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观点亦源于此,认为孙立人未能恪守军令,以致在突围过程中遭遇了惨重的伤亡。
然而,38师的人数本就未曾超过六千人,112团与113团合计亦不过三千。新组建的38师下辖仅三个团,再加上直属部队,总兵力也并未显著增加。
有观点对38师各团编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38师抵达缅甸时的人数仅为5000人,因此其伤亡损失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亦有观点认为,抵达缅甸时的人数约为4000。参照《林蔚报告书》的记载,所述“新38师约4000人”的撤离部队与黄先生的陈述相吻合。
自然,尚有另一种表述:据蓝姆迦训练中心的档案记载,1942年9月中旬,从缅甸撤退至印度的中国军队已全部抵达。此次撤退共有约9000人抵达印度,其中新38师占据5000人,新22师贡献了2500人,余下的1200人则来自第五军的其他单位,包括来自96师、200师和28师的幸存者。这5000人或许还包含了途中收容的散兵,由此亦可见,当时的驻印军主力即为新38师。
孙立人的战略决策,至少拯救了3000余名经验丰富的战士,为缅甸战场上的后续反攻保留了宝贵的人力资源。随后,驻印度的中国远征军被改编为新一军。
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换装美式装备,后勤供应标准相较国内发生了质的飞跃。经过整训,这支新军于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具体细节此处不再赘述。
尽管孙立人抗命之举(实则系遵从史迪威之命,而非杜聿明)看似悖离军人本分,但此举无疑为日后反攻保留了宝贵的战斗力。当然,孙立人后续的行事风格亦使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此事容后再议。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期间全国十大配资,因受蒋介石干预指挥之累,多次错失良机,终被俘并于功德林服刑。
发布于:江西省源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