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闫森林,正俯身于工作台前。他手握刻刀,在一块质朴的紫绿两色石料上细细雕琢,刀锋过处在线配资网站,石屑轻扬,贺兰山的轮廓、岩羊的灵动渐渐显现。这间工作室,不仅是他的创作天地,更是一扇向公众敞开的文化之窗。
“这块石头,产自贺兰山,我们叫它‘贺兰石’。以前,匠人们多是埋头自己做,传承靠师徒、靠家族。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搭台,我们‘唱戏’的舞台变大了,来看‘戏’的人也多了。”闫森林说,眼神里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闫森林的经历,是银川市众多非遗传承人的一个缩影。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走进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华,成为银川市近年来持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深挖文化底蕴
让“宝贝”走出深闺
数据显示,银川市现拥有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共3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与之相伴的,是653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95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和23个非遗就业工坊。累计投入资金3246万元,建成7个市县两级非遗展示中心(展示馆),共同构筑起银川非遗保护传承的坚实基础。
展开剩余84%然而,“家底”虽厚,却也曾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与浙江绍兴、江苏扬州等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前列的地区相比,银川市的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偏少,部分项目知名度不高,活化利用不足。
“我们有的项目,比如‘汤瓶八诊疗法’,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在大众层面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我们的工作多侧重于基础的记录和保存,但在深度挖掘文化价值、讲好非遗故事方面,还做得不够深入。”
近年来,银川市转变思路,将非遗作为深入挖掘贺兰山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挖掘”与“培育”上下功夫。
“联合专业机构、聚合区内外专家学者,我们正在筹划建立一个多领域、跨学科的非遗研究与产业发展智库。”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个智库的任务,就是深入解读每一项非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和精神品格,为其注入更强的文化属性和时代活力,增强银川非遗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认同感。
在兴庆区一所小学里,剪纸非遗传承人洪秀梅在给孩子们上课。一双双小手握着剪刀,在红纸上灵活地翻转,不一会儿,一朵朵窗花、一个个生肖图案便活灵活现。“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生的好奇和亲近感。我们把剪纸纳入课后服务课程,不仅教技艺,还给他们讲剪纸里的吉祥寓意、民间故事。这就是一种最生动的文化挖掘和传承。”洪秀梅说。
推进非遗进校园,正是银川市深化非遗普及教育、从娃娃抓起挖掘文化内涵的关键一环。目前,银川市已在36所学校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编写了《绽放的花儿》等教材,开发了系列非遗主题研学课程,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过1500批次。剪纸、花儿、面塑、皮影……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校园里找到了年轻的知音。
筑牢人才根基
让“薪火”代代相传
非遗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人”。传承人的技艺、情怀与坚守,是非遗得以延续的根本。然而,“人”的问题,恰恰是当前银川市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中,90%以上仍以手工制作为主,传承方式多依赖血缘和家庭单代相传。”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模式在历史上很有效,但现在面临着传承链条脆弱、后继乏人的风险。传承人群体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的能力。”
在闫森林的工作室里,还有几名年轻的学徒。其中一名叫马小龙的“90后”引起了记者注意。他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因为对贺兰砚的热爱,毅然拜师学艺。“闫老师的手艺是‘老传统’,我希望能用学到的‘新设计’,让贺兰砚的造型更符合现代审美,开发一些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创 产品。”马小龙的想法,代表了部分年轻传承人的新思路。
但这样既懂手艺,又懂经营,还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在银川非遗领域仍是凤毛麟角。为了破解人才困境,银川市多措并举,持续深化“薪火相传”人才培养工程。
一方面,加大对现有传承人的激励和扶持力度。通过发放传习补助、评选表彰先进、组织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传承人的荣誉感和积极性,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另一方面,着力培养青年传承力量。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普及教育,更是要从中发现和培养“好苗子”。探索设立青年传承人培育专项基金,支持年轻人拜师学艺、创新创作。
“最重要的是以产业赋能带动传承。”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只有当非遗能够带来稳定甚至可观的经济收入,年轻人才会愿意把它当作一份安身立命的事业,而不仅仅是情怀和爱好。我们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办非遗工坊、参与市场经营,让他们在市场中看到价值、获得回报,从而激发更强大的传承内生动力。”
在宁夏非遗就业工坊的产品展示线上平台,记者看到,由传承人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开发的驼绒画手包、刺绣首饰等新产品,因其设计新颖、品质精良,销量节节攀升。
从闫森林手中那方温润的贺兰砚,到校园里孩子们剪出的稚嫩窗花,再到商圈集市上备受追捧的潮流面塑……银川市的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姿态,走出历史的尘封,融入时代的脉搏。
赋能产业融合
让“老技艺”对接“新市场”
保护非遗,不能止于静态的博物馆式收藏,更要让其“活”起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产业融合,成为银川市探索的重要路径。
走进位于西夏区镇北堡镇的“贺兰砚非遗工坊”,不仅能看到传承人现场雕刻,还能在体验区尝试简单的打磨,在展销区选购心仪的砚台或文创产品。工坊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贺兰砚制作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年产值相当可观。“以前主要靠熟人订单,现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我们的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这是银川市推动“非遗+文旅”融合的一个生动切面。但放眼全国,银川市非遗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洛阳市仅“唐三彩”一项年产值就达3.5亿元,绍兴黄酒更是高达50亿元。反观银川,形成规模的仅有贺兰砚、皮艺等极少数项目,大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仍处于小批量、地摊式经营状态。
“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用市场化的思维来盘活资源。”银川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很多传承人技艺精湛,但缺乏市场运营和品牌塑造的能力,产品开发也多是复制模仿,难以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应。”
为此,银川市将非遗发展纳入文旅产业规划大盘,着力推动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消费场景。在金凤区繁华商圈,一个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非遗文创集市每逢节假日便热闹非凡。张氏面塑、西夏皮影、丝绫堆绣等项目的摊位前围满了年轻人。
“我把传统的面塑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做得更卡通、更Q版,还开发了手机挂件、车载装饰等新产品,很受年轻人喜欢。”面塑摊主小张一边捏着面团,一边对记者说,“在这里摆摊,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看到了面塑的魅力。”
此外,银川市还积极借助科技力量赋能非遗。通过AR技术,游客在游览西夏陵时,用手机扫描特定标识,就能在屏幕上看到虚拟的“西夏乐舞”表演,感受古老非遗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碰撞。线上非遗展馆的建设,也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云游”,年均传播量以200%的速度增长。
“我们正努力将非遗元素以文创展示、数字体验等方式,植入景区、街区、商圈等各类消费场景,丰富供给形态,让非遗更好地‘出圈’‘走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该负责人表示。
(华兴时报记者 束 蓉 孙振星/文 图片由银川市文化馆提供)在线配资网站
发布于:北京市源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